機遇與挑戰:
- 風電產業發展受到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擠兌
- 風電市場已步入有序時代
市場數據:
- 國家能源局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2883萬千瓦
- 2020年我國風力資源開發比例將達到75%
近日,國家能源局下達《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能源局首批擬核準的2683萬千瓦風電項目,是從申報的4000萬到5000萬項目中遴選出來的。原則上,只要能落實電網接入的項目就能獲得批準。
政策、市場雙重影響
據了解,由于此前缺乏相關規范文件,地方大量上馬5萬千瓦以內的風電場項目,或將大項目化整為零規避審批,導致地方風電場項目與國家新能源開發整體規劃沖突,進而造成大量風電機組無法接入電網的浪費現象。
市場人士指出,在國家統籌風電產業發展的情況下,近幾年高速發展的風電產業將來個“急剎車”。事實上,這個“急剎車”不僅來自于國家對于風電項目規模的控制,還來自于國家對于風電補貼的取消。
為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我國曾針對風電產業制定了相應補貼政策。風電行業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得益于政策補貼。以金風科技為例,2010年風電專項補助資金為3550萬元,占凈利潤1.66%。湘電股份中風電專項資金補助占凈利潤1.60%。
但隨著新能源行業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風電設備的成本下降迅速,各國逐漸取消了對新能源行業的補貼政策。我國也從今年開始取消了風電采購補貼政策,這將進一步加大風機企業的壓力。
禍不單行。來自風電市場的信息也不容樂觀。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調查,7月份,五大發電集團的風電業務利潤虧損1.4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虧損,利潤環比6月降低8.2億元。而8月底,兩大風電巨頭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發出的半年報均遠低于預期。今年上半年,華銳風電實現收入53.25億元,同比下降29.45%,凈利潤6.59億元,同比下降48.3%;金風科技營業收入51.94億元,同比下降17.61%,實現凈利潤4.25億元,同比下降45.05%。
目前,風電市場的“寒流”已蔓延至風電零部件產業。中材科技上半年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同比分別下降了59.63%和47.95%;鑫茂科技上半年凈利虧損4982萬元,對于下半年,該公司預計今年1~9月凈利潤將虧損5800萬元,其中7~9月凈利潤虧損約902萬元。
由于塔架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下降,泰勝風能預計其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58%至61%,天順風能的塔架及相關產品等主營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45.48%,但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還是減少了6.73%。
風電市場步入有序時代
據測算,中國陸上風電可開發總量為2億千瓦左右,而截至2010年年底,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可開發總量的22%,按照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目標1.5億千瓦計算,屆時風力資源開發比例將達到75%,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僅為1000萬千瓦,遠低于2010年新增16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而未來風電發展的增速,也將遠低于2010年37%的增速。
受政策、市場的雙重擠兌,風電市場寒意陣陣。但在缺少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的市場環境中,價格戰仍然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據了解,整機制造商的價格戰卻依然在繼續。風機設備的銷售價格幾年來一路走低,已經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至如今的3500元/千瓦,較三年前幾乎腰斬。
“目前,1.5兆瓦主流機型的價格已跌破3500元,使企業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再加上風機廠商對安全管理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原材料成本上行的壓力,都對風電行業的盈利水平產生了影響。”一家風機制造商表示。
“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整機制造商不得不紛紛降低成本,化解價格壓力。預計在目前行業增速放緩和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價格惡性競爭造成的收入和毛利率壓力仍將繼續。”上述風機制造商表示,一部分不具備資金周轉實力及科技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將在此輪整合中被淘汰,大的風機制造商將脫穎而出,“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將會再次上演。
日前,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了地方上馬風電項目須經能源局批復。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該辦法的公布,未能與國家規劃和電網規劃協調的地方風電項目,將被擋在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電價補貼之外,這將使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基金在使用上變得更有效率,同時將進一步放緩地方風電過熱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