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逐步進入理性發展期
- 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形成
- 傳感器/芯片廠商/通信模塊提供商占產業總價值15%
- 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占產業總價值15%
- 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中間件及應用商分享產業總價值70%
概述
物聯網概念由來已久,歐美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提出并積極發展,但從發展進程來看,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早已經渡過物聯網熱炒階段,逐步進入理性發展期。我國近期物聯網概念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各級政府、論壇均把物聯網視為提升產業轉型、提高生產效率的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部分專家甚至認為物聯 網將為我國帶來幾千億的市場規模。從長期來看,筆者認為物聯網確實能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但近期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需要產業鏈上各個合作伙伴協同解決。
物聯網產業鏈現狀
在物聯網概念熱炒之前,我國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存在,但主要以集成商為主角,運營商在其中只是管道,集成商又分布在各個行業、地域中,目前的物聯網產業鏈基本可以理解為戰國時代,同樣的模式在不同的地域、行業被不同的集成商控制。
將整體產業鏈按價值分類,硬件廠商的價值較小,傳感器/芯片廠商加上通信模塊提供商約占整體產業價值的15%左右,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約占整體產業價值15%,剩下70%的市場價值均由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中間件及應用商分享,而這類占產業價值大頭的公司通常都集多種角色為一體,以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出現。
從目前的表現來看,運營商竭力在向兩端延伸價值,但產業鏈的演變不是以運營商的意志為轉移的,運營商可以在其中努力擴大產業鏈的自身價值,通過構建M2M平臺和模塊/終端標準化來逐步實現,但在實際的商業模式中,要讓廣大的集成商使用運營商標準的模塊和平臺,必須價值讓利,通過模塊的補貼、定制、集 采逐步讓集成商接納運營商的標準,進而將行業應用數據流逐步遷移到運營商的平臺上。
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商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網絡側,分析M2M對網絡的影響和適配,將M2M通信的行業特性提煉出來,如QoS和安全等特性打包再賣給行業應用商/行業集成商,使得網 絡的通達、質量可以定制化,但該類商機會有一個很長的孵化過程,通俗來講,等到現有公網在實現M2M通信時候需要依賴運營商控制的時候才有大量的商機涌現 (M2M行業應用對網絡的依賴性變得更強)。
其次,運營商的商機在于通過平臺的數據流上,因為數據流通過運營商的平臺,運營商可以根據企業應用的具體場景和模式逐步的把現有的通信增值應用進行 疊加,如彩信、短信通知、呼叫中心的外包等,再進一步對部分信息做二次提煉和處理,生產其他有價值的信息再轉售,但這類商機也需要時間和努力。以上兩類商 機均需要運營商以平臺和標準得到規模應用為前提。運營商其他的商機主要是基于管道的數據包套餐等,基于流量付費,屬于純管道費用,目前運營商主要依靠這類 來實現收入,并且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仍然會是M2M的主要收入來源。
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商機則相對簡單,隨著物聯網、M2M產業規模的擴大,提供RFID/傳感器/M2M模塊/M2M網關/智能行業終端等生產廠家將獲益,但目前規模化在全球均是難題。
系統集成商在未來將會有部分利益被運營商分享,但仍然是行業應用的主要力量之一。作為最終用戶的政府、企業、個人而言,通過物聯網基本并不能帶來收入上的增加,更多的是通過信息遠程控制達到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節能減排等目的。
物聯網標準及進展
物聯網由于產業鏈較長,整體架構涉及的層面較多,因此涉及的技術也較多,比如包括傳感技術、嵌入式智能技術、納米技術、識別技術、發現技術、計算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軟件技術等等。相關的技術組織和標準也非常繁雜。但總體來看,主要的國際國外物聯網標準組織可以分為幾類:
(1)總體框架類
如ITU-T SG 13以及ETSI M2M TC,主要對需求、架構、安全、編號等進行總體規范。
(2)感知延伸類
如IEEE 802.15,IETF 6LoWPAN ROLL,EPCGlobal GS1等,主要是對部分低速率近距離無線通信及RFID等進行尋址、標準化工作。
(3)網絡通信類
如ITU-T,3GPP,GSMA,OMA等,主要是對智能SIM卡,M2M無線網絡等進行優化和適配標準工作。
(4)相關應用類
如ITU-T,IEEE/FCC,CEN/ETSI等,主要是對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電網、健康醫療等具體應用進行相關的標準化工作。